吳明益曾擔任《音樂時代》國語唱片專欄主筆,《廣告》雜誌「話題廣告」專欄主筆,出版有小說集《本日公休》、《虎爺》;散文集《迷蝶誌》及去年年底甫出版的《蝶道》。散文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、梁實秋文學獎、中央日報文學獎、第一、二屆輔大文學獎散文獎、新詩獎、第二屆生態暨報導文學獎散文組第三獎。小說曾獲聯合報文學小說大獎、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、台灣新文學王世勛新人獎、散文集《迷蝶誌》獲台北文學獎創作獎、中央日報二千年出版與閱讀十大好書、中國時報年度好書榜、誠品每月選書。作品曾被選入《八十九年散文選》、《天下散文選一九七零年~二零零零年》
而二零零三年十月出版的《迷蝶誌》則獲得中國時報開卷板二零零三年中文創作類年度十大好書、金石堂二零零三最具影響力的書、聯合報讀書人二零零三年文學類推薦書等獎項。在生物學上,《蝶道》是指蝴蝶釋放費洛蒙所形成的氣味路徑,在蝶道上,蝴蝶求偶、覓食、煽動氣流、探看世界。而《蝶道》這本書則是從觀察蝴蝶出發,衍生出的生態議題與自我生命的探索與詰問。
除了 《迷蝶誌》、《蝶道》這兩本散文集之外,吳明益也出版過許多與自然生態寫作有關的論文圖書,包括《台灣自人寫作選》、《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研究》等。會讓他這麼沉迷在自然生態的捕捉上,一切也全都是偶然。吳明益退伍後,曾在昆蟲展打工。儘管都是些搬東西等雜務,卻讓他開始對蝴蝶這種美麗的生物產生出極大的興趣。家住士林的吳明益,早上就到山上觀察各種自然生物下午則是到展場打工,在為期兩、三個月的昆蟲展裡,逐漸吸取到多方面知識,並藉著向長輩討教,使他對自然生態逐漸從陌生到熟悉再到著迷,也就開始他自然寫作的生涯。
對於文學創作吳明益覺得文字雖然只是一個工具,卻可以達到視覺、聽覺等的想像,由於文字這個符碼已經經營有很長一段時間,因此可以深深打動讀者的心靈。但文字同時也是一個很複雜的溝通管道,因為各國語言的不同,在細讀他國創作時,難免會因語言的隔閡而不能有所心領神會。而日常所接觸到人、事、物都可以帶到寫作當中,因此他也期勉學弟妹,「喜歡一個東西就要專精它,並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帶到創作裡」。
儘管大小獎項不斷,吳明益仍然持續反躬自省,他認為「寫作是一種職業、一種自我實現、也是極度地自我要求」。他從不唱高調地以為創作書及全是為了自己的情感而抒發,「否則還要出版幹嘛,自己在家細細品味就可以了」,在為期四年大學生涯中,吳明益認為影響他最深的就是他身旁的同學,因為他們,吳明益對音樂的思惟更加廣闊;也因為他們,使吳明益學到許多書本上面所學不到的東西。而傳播四年的學習,也帶給他異於中文系的活潑創作。
目前吳明益正在著手下一部的長篇小說,是描述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人微調
到日本製作戰鬥機的小男孩的故事。在父親去世後,吳明益整理父親的遺物時,赫然發現父親竟然也是這三四千名小男孩中的一員。懷抱這樣的情感,吳明益又會創作出怎樣動人的故事呢?(張晶茹)
摘自《大船》第12期,2004年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