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

烏龜專題研究

在大傳系唸過書的人,最普遍的記憶可能不是教室裡的事。

下了課,一、二、三樓,四面八方都看得到的那個水池,可能才是焦點。

最近幾年畢業的人稱那種是「烏龜池」。黃哲斌、林文龍(十五屆新聞、廣電組)說,從他們那時代開始,烏龜成為水池的主角。但根據李艷秋(第五屆)的說法,她在系上唸書時,有天早上,老姜(當時文友樓工友)曾在各教室逐間找,並買賣著「烏龜不見了。」可見龜齡幾與大傳相齊。

許x (第九屆)卻說,他們大學時代對烏龜沒什麼印象。當時的烏龜池指的是文學院前的荷花池。有學長會到那裡抓烏龜,帶回暗房洗澡,大清早在文友摟「蹓龜」還碰到當時系老闆張神父。


許×說,他們當時記憶較多的是,水池裡養錦鯉。「放生」的學長告誠,隔年才能吃。當然,傻瓜才吃錦鯉,聰明的人是拿去換更多可以吃的魚。

無論如何,烏龜具有「全方位」的功能。

烏龜最平常的食物可能是大家吃剩下的麵包。

烏龜跑出水池,經常是全系焦點。有一隻烏龜往一樓廁所方向爬去,引發大家猜測是往男或女廁所。

當然,烏龜也有負面影響。現在系辦公室紙杯架旁,還留有曾任助教張淑瓊(十五屆廣電組) 的一段啟事「 親愛的小朋友:紙杯、茶包、咖啡是給老師們用的,請不要取用。否則......丟到池子裡餵烏龜。網開一面:紙杯五元,茶包、咖啡不賣。」一個紙杯五元,打開大傳坑人史......。

學會會長競選期間,有些人故意放風聲說.xxx 是「與命會長」。因為有隻烏龜殼上刻有「 XXX 必勝」。手段低劣。

烏龜共四隻,性別不詳。到目前為止,我們始終未加入牠們的感想——訪問烏龜是很困難的。(本文作者是動物田徑專家)

轉載自《大船》,一九九三年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