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請大傳系的人回憶在文友樓這個四合院裡的點點滴滴,那個從一樓到三樓都看得到的烏龜池,似乎永遠都抹不掉,真不知這幾隻烏龜給了系友和同學們什麼好處。反倒是水池的鄰居一聖母像,大家好像都沒有什麼印象。
根據調查,在十一屆以前烏龜 池旁邊是塊空地,根本沒有任何「週邊設備」。許順成( 9 )就說,有人還曾經在某一年的婦女節時,在這塊空地上用花瓣拼了些圖樣祝福女同學佳節快樂。
後來在趙振靖神父接系主任(第二任)時,不知是那位人士(相傳是瑪爾寇梁拉線的)送來了三隻鸚鵡,但沒送籠子,趙神父於是找錢為這三隻鸚鵡籌建棲身之所,也就是現在「聖母像」的所在地,只是四週多了鐵欄杆。如果是在現在,作者建議不妨去找崔媽媽租屋中心可能比募款更快。
不過蓋了這座「鳥籠」到底是不是為了鸚鵡還有待確認。像當時的助教王翠萍( 9 )說,蓋這座亭子是為了不讓人從中庭穿越過去;楊兆景(11 乙)也說,大概是嫌它空著不好,怕學生到那玩耍。但是這些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鸚鵡住進鳥籠後的情況。
許順成說,當時系主任的辦公室是在現令的106教室,只要鸚鵡打架、吵鬧製造噪音,趙神父就會拿著掃把就近命令鸚鵡安靜。楊兆景說,班上曾有同學教鸚鵡說髒話,但鸚鵡好像永遠也學不會。鸚鵡學不會講話?不會吧!作者認為或許可能也許真的
是馬爾寇梁送的,所以要教牠講英語,否則「你講國語也不通喲」。改天,作者要試著教教鄰居家養的鸚鵡說“F" 開頭四個字母的英文單字,看牠會不會。是"FOOD" ,各位看倌別誤會了作者的好奇心。
這幾隻鸚鵡在系上其實已經很紅了,沒想到還紅到外面去了。〈民生報〉在民國七十四年一月十六日就會登出這煩人的「鳥新聞」。不過在看了這篇報導後,作者又有話說了。報上說本系是為了「一隻」鸚鵡而不得安寧,但根據本人明查暗訪,有的系友卻說當初的確是送來「三隻」而不是「一隻」。不管是送來一隻、兩隻或三隻(對了!怎麼沒有人說是送兩隻) ,最後也神父在內有心裡的愛恨糾葛,外有應
心、圖館的抗議壓力下,只好把鸚鵡送走了。當然也有人說,是因為鸚鵡是會「模仿的動物」,以訛傳訛,不似學大傳的實事求是,所以被送走了。但鸚鵡送給了誰?送去那裡?卻不得而知。如果有系友知道請趕快通知作者,本人好向農委會登記,以免誤會是被當成非法交易了。
自從院裡拆除了亭子四週的柵欄,改擺了聖母像後,氣氛就顯得不一樣,同學們也興起了「利用」聖母像的風潮。有時下課後,二、三樓抽煙的同學會把煙蒂往那見丟,比比看誰丟的準;也有同學在打橋牌輸了以後,會被逼到那兒去懺悔。
院裡原本是希望面對大門的聖母像能帶給大家希望、光明的感覺。但有系友和在校生,把大門前的川堂佈置成舞台、書市等,違背院裡原先的構想。
現在的亭子屋頂上長了些雜草(還費高的)沒人清理,這也就算了,因為技術上有困難。但是當作者問起同學對聖母像的感覺時,除了有人覺得擺在那有點奇怪外,居然有人說「在那裡?這就太誇張了吧。再看看聖母像,也難怪她要攤開雙手,一副「莫法度」的模樣了。
(作者為21 屆新三學生)
(轉載自《大船》第四期,一九九四年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