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

睽違三十年「老」同學再次聚首文友樓!

為了順利舉辦30年同學會,第一屆學長姐,包括習賢德、譚中興、黃愛惠、秦正華等人花了許多時間聯絡、安排,終於在94年4月10日轟動登場。原本預訂早上十點簽到,確因為有學長姐太過於興奮,在九點多就抵達文友樓,提早揭開序幕。

一看到久未見面的同學,大家都熱絡的打招呼,聊彼此的生活。原本星期天應該沉寂的文友樓,在學長姐抵達後頓時變回平時的熱鬧,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文友樓的改變。

三系主任致詞時,現任新傳系主任林靜伶老師,勾勒出他剛接任末代大傳系主任時的文友樓景色。以前的文友樓是由大傳系、教心系與圖資系三系合用,林靜伶老師回憶道:「以前剛接大傳系主任時,常要排解大傳系跟教心系的紛爭。記得兩系分占一、二樓打水仗,打到後來還吵架。」不過後來教心系與圖資系搬離文友樓,大傳系學生都認定自己將他們成功的趕跑,想當高興。

接著黃愛惠、秦正華陸續上台致詞。秦正華也跟在場學弟妹表示,由於他們是大傳系第一屆畢業,所以在外找工作既沒有老師幫助,也沒有學長姐的拉拔,相當辛苦。他提醒學弟妹如果在職場上碰到學長姐要主動相認,畢竟學長姐比較不認識之後畢業的人,不過如果知道是學弟妹就一定會特別照顧。

而離開經濟日報自己開了間投顧公司的陳祖熹,則是在致詞時,以他在職場闖蕩了30年的經驗,希望未來傳播三系可以開一門「媒體管理經營」的課程。「現在的傳媒界並不缺寫稿、編輯的人才,但是卻極度缺乏經營管理方面的人才。」陳祖熹表示。

這一天最特別的出席者,當然是已逝世多年的學長陳盛京遺孀與兩個女兒。由於父親早逝,女而希望可以藉此機會,來看看記憶模糊的父親,利用同學會走進父親大學時的風采。而習賢德老師事先也特別做了一張光碟,緬懷早一步離開大家的陳盛京與黃瑩雪。大家在光碟中又重新看到老同學的容顏,昔日相處情境又再次回到腦海中,有學姐還因為不捨而留下了眼淚,室內活動在默哀莊重氣氛中結束。


追憶已逝同學 點燃記憶中的心香

追思陳盛京、劉瑩雪 陳盛京女兒直說「好感動」

「點燃記憶中的心香」,黑底白字的影像緩緩出現在大傳系第一屆同學會上的螢幕,大家頓時沉浸在過往的回憶中,想起在大家的人生道路上陸續離開的兩位同學陳盛京、劉瑩雪。

在這次大傳系第一屆三十年的同學會上,由習賢德老師何闕志宇學長(第32屆廣告系),共同製作了追思兩位學長姐的光碟。當兩人的照片一幕幕出現在大家眼前時,有些人禁不住地紅了眼眶。

陳盛京學長畢業後創立了綠豆廣告公司,而後再躍居住盛發建設公司老闆。於民國七十九年十一月二日逝世。劉瑩雪學姐在民國八十五年時移居夏威夷,於民國九十三年七月三十一日逝世。

同學會當天陳盛京學長的太太跟兩位女兒都出席了,問起他們多年後參加爸爸的同學會的感覺,女兒鄭媛元說:「在看到邀請函時,興起了想要了解爸爸青春時代的念頭。」

由於陳盛京學長在他們年紀還小時就離開了,所以對於爸爸的回憶只能透過媽媽的轉述來拼湊,藉由這一次的同學會,他們看到了大學時代的老同學們,在大人們言談間,覺得似乎又更貼近爸爸。

對於陳盛京學長,習賢德老師在影片中如此寫到:「當年個性嘛,有點悍、率真、也很溫柔。」而劉瑩雪學姊,習賢德老師則是寫著:「好像一直都很安靜吧,胖胖的臉頰上,總是帶著笑紋。」一句句敲進大家心版裡的文字,讓大家看完頻頻說著:「好感動…。」

雖然兩個學長姐已經離開了我們,不過他們曾在校園中留下身影,及他們在各方面所擁有的成就,相信是不會為人所遺忘的。



那兩天我們在台南

五月十三日星期五晚上十點三十分,氣溫攝氏三十度。沒有風,沒有星星,朗朗夜晚的台南火車站。晚安,古城南都。

我們跟謝揮群學長第一次見面,是在他們第一屆的三十年同學會。那天早上第一屆的學長姐回到文友樓聚會,而在憲會之中,我們聽見了「台南幫」這個稱呼,因為當天在場有幾位學長姊都是台商人。當下我們眼睛一亮,因為在企劃系友刊物【大船】時,「台南幫傳奇」就是我們決定的專題之一。「我們有一群學長姊在台南都非常優秀, 他們彼此畢業後仍然聯絡密切,號稱『台南幫」也許你們可以去拜訪他們,寫寫他們的故事。」許X 老師在一次編輯會議上這麼說。 第一屆同學會那天,我們發現他們可能就是傳說中的「台南幫J 學長姐,心情雀躍不己,趕緊找了空檔就拉著學長詢問是否有機會探訪他們,謝揮群學長當下就一口答應了這趟拜訪行程,並允諾他會集合在台南的學長姐,讓我們能夠在聚會中採訪。然後在與大傳第二屆楊荃寶學長聯絡後,我們敲定這次行程...。

我們一下車就致電謝揮群學長,請他到車站接我們。因為北台灣正籠罩在鋒面帶來的大雨中,叉適逢交通擁擠的小週末,所以我們比預定的時間晚了將近一小時到達。傍晚出發的時候,台北的大雨影響了我們原本期待的心情,擔心這一趟到台南,恰巧是壞天氣。但沒想到連中台灣都是湧沱大雨的時刻,台南卻十分晴朗,空氣乾燥舒適。

台南的天氣跟台南幫學長姊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全然符合。

當我們正討論揮群學長是否認得我們,就看見他走了過來,帶我們上車。我們笑著說,怕他不記得我們的樣子。沒想到學長也笑了,因為他剛剛真的認錯了一群也在等車的女孩子。面對大傳第一屆的學長,三十二屆的我們怎麼能夠不緊張?但是學長的友善跟親切,就像台南今晚的天氣一樣,讓我們覺得舒適自在。

揮群學長說,台南是一座安靜的城市。

夜遊成大揮群談記者志向

他開車帶我f們繞成功大學校區,近午夜的成大校區,籠罩在暈黃的燈光下,樹影透著一種奇異而叉朦給朧的光芒。我從車窗望出去,街道整齊,維持著剛剛好的密度。

「上次同學會回輔大,我特地叫計程車停在門口,想走進去逛逛校園,因為也很久沒回去了。」揮群學長說,以前覺得校門口到中美男堂很遠,但是那天突然覺得一下子就走到了,而且還找不到文友樓。我們聽著都笑了,因為對我們來說,校門口到中美堂的距離仍然很遠一一尤其是趕著上課快遲到的時候。也許我們離開學校的時間愈久,校門口與中美堂的距離就會愈近,但是我們距灘學校景觀的記憶就愈遙遠了。

輝群學長小時後就想當記者,因為在那個年代,記者的社會地位高,受人尊敬。

他說有一次街上發生火警,他當時也在現場附近,看到警察封鎖現場,大家都直到清晨四點半3好奇的圍觀,只有記者可以深入拾打理了解情況,於是他也想成為一名記者,能夠去寫這些一般人沒機會接觸到的事。

至於為什麼會選擇到台北唸書,他很爽朗的回答:「其實我是因為貪玩。」他想要離開家裡到台北,不會受到限制。聯考結束之後,他的公務員父親很嚴謹的幫他填好了每一個志願,他也沒有任何意見。但是卻自己偷偷買了另一張志願卡,填上想念的科系交出去,然後進入輔大大傳系就讀。「我父親到現在都還在罵聯招會。」揮群學長說。

車子停在市區一家像極了高級日式料理店的茶館前,第二屆的楊奎寶學長已經到了。他們招呼著我們點菜,我們圍著小方桌吃喝著談話。奎寶學長還堅持一定要再帶我們去試試牛肉湯,然後在心滿意足於牛肉湯的鮮美;以及古都夜晚的寧靜夜色後,揮群學長驅車帶我們到他的老家。

寄住老屋感受像家的溫暖

大院子包圍著五十多歲屋齡的平房,屋前屋後各有一棵有年歲的大樹,是揮群學長從小住的地方。現在沒有人住,但是卻有很樸實溫暖家的氣味。

輝群學長要我們不必拘束,臨走前還交給我們一個紙袋,裡面是兩個插電式的電蚊香。對於學長的親切與細心,我們心裡滿滿的感動,卻拙於表達。一直到清晨四點半,我們三人才收時打理好,躺在同一張床上,細細碎碎的睡前話語散落在枕邊,然後沉沉睡去。

第二天我們捨不得賴床早起,散步去逛成功大學。南台灣的天空蔚藍乾淨,陽光善的人眼睛都瞇在一起了。規劃整齊,方正通達的成大校園,是不同於輔大樹茵環抱,婉約內斂的景觀氛圍。台南市區街道上,建築高度非常平均,幾乎不超過五層樓高,行人、車輛沒有大城市的熙攘匆忙。中午十一點半,揮群學長如約準時在家門口等著,帶我們與其他學長姐會面,反而是貪逛的我們,差一點演出失蹤記。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「台南幫」的由來。

奎寶:台南幫是自然拉攏

「這算是新聞界的自然拉攏吧」奎寶學長說,大家都從事聞相關行業,所以很多場見,何況在求學過程中,有的人早就目識,於是回到台南自然就會互相連絡,分享工作點滴、以及昔日在文友樓求學的青春回憶。而「台南幫」目前的規模,大約有二十多人。奎寶學長說,不僅如此,最近他們一、二屆的學長姐,在奇摩也成立家族,目前正有規模地運作著。

透過網路,可以更快速地和同學互動,而且突服空間的限制,使身在美國的同學,也會在家族留言,彼此聯繫。

在求學過程中,令揮群學長印象最深刻的事當時教授法文的張思恆神父。當時法文是為期三年的必修科目,他興趣缺缺,每次考試總是投機取巧而勉強過關,沒想到將要畢業,遇到口試大關,他連最基礎的法文發音都不熟稔,那時面對張思恆神父,表現當然如預期中差,但卻出乎意料之好地過了關,反而有法文極好的同學被當。事後神父對他說:「我知道你沒有興趣,所以我不為難你,但是另一個同學還有努力的空間,所以我希望他再用心。」張神父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對他在待人接物方面影響極深。

明山參選大叫「不要我」

第七屆的王明山學長回憶,學生時代和同班同學沈春華選舉的趣事。他作扮別參選學生活動中心總幹事和文代會主席,但當時張思恆神父非常反對,認為學生就是要盡好讀曹守本分。儘管師長不支持,但廚師?還是費盡心思、在有限的下課時間當中盡力宣傳,爭取選票。

他們善用傳播必守專長與創意,除了大手筆印製旗幟和海報外,也想出了以「不要選我」的聳動標題,配合底下一小排「如果你想損失自己權益」的副標,在校園園氯尚屬保守的二十多埔白,學長姐已經有現在新新人類的創意。重點是他們還另外準備了一張只有「不要選我」標題的海報貼在張思恆神父辦公室前,讓老師大為喜悅,還直誇明山學長是好孩子呢!

玉如感謝習老師即席訓練

第十九屆畢業的羅玉如學姐是當天學長姐中最年輕的,目前是中華日報負責府城采風的記者。她非常感謝擔任過導師的林靜伶及習賢德老師,尤其在上習老師的採寫課時,因為常要處在備戰狀態,準備回答老師突如其來的問題,因此訓練了她即席演講的能力,之後的採訪生涯當中也受益良多。而揮群學長也建議學弟妹,多結交一些年長的朋友, 除了增廣自己的見聞,在人生道路上還可以獲得許多建議,把握時機多充實自己是不會吃虧的。

台南的晴光燦燦,對照同時間台北的陰雨綿綿,我們的心情也特別的開闊明朗。雖然與學長姐素未謀面,但同是丈友人的親切熟悉,短時間內就把我們拉攏在一起, I 大傳人」就像是相承的血脈,即使相隔二、三十屆;即使相隔幾E公里遠,我們來到台南,學長姐仍然熱情地招待。他們的熱情及餐會中不間歇的歡笑聲,都與熾熱的陽光相互輝映。

那天我們盡情享受日光,也享受著來自南台灣學長姊的熱情,這個難得而溫暖的經驗,將在我們記憶中慎重的珍藏。

摘自《大船》2005年夏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