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
打民國六十六年役畢之後,除了在中華日報做過三個月的校對之外,其他的時光都是在中廣新聞部度過的。這當中經歷了媒體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,也看到前輩晚進川流進出,唯獨我一晃就在中廣新聞部做了快二十年的光景。
算起來,從年輕稚嫩時期一直到壯盛成熟階段,幾乎最寶貴的一段人生歲月,都是在這個地方過的。在這麼多年裡,轉換到其他媒體工作的機會也不少,但是最終卻總是做了相同的抉擇。
事實上,每隔一段時間,總會有親朋好友關心的詢問,為什麼一有機會不趁勢跳槽呢?對於這種問題,自己也曾仔細思考真正的原因,想來想去除了重感情、駕輕就熟等表面上的理由之外,其實追求有意義的人生目的,可能是我內心真正的著眼考量。
依照我的個性,雖然不至於不愛財,但是也不喜歡盲目追求財富,否則大可經商賺取大利,而不必從事這個事繁錢少的行業。雖然我不排斥職務責任的提昇加重,但卻也不喜歡玩那些追逐權利官位的現實遊戲,否則大可趁機跳槽自抬身價,而不必固守崗位屹立不搖。
我一向有一種想法,那就是認為一個人生在世上,總應該扮演出所以為人的積極意義。換言之,不管此人是在哪一種領域,但總希望能憑藉著努力和付出,而能在自己的領域中做出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貢獻,而不應該僅只是庸庸碌碌過眼雲煙般平淡的度過一生。或許就因為這種想法,影響到我對自己生涯發展的抉擇與判斷。
其實,雖然傳播領域原本就是我所愛好的,但是到廣播媒體裡頭工作,卻是我始料未及的。可是基於前述信念,我真的認為既然進入了它,就應該全力做好它,所以打一開始我就不但要求自己是一個有新聞專業能力的記者,也期許自己更要做一位符合廣播媒體需要的記者。
當你全力投入,並逐漸接近自我所期許的目標時,你會發現成就感也跟著在累積增加,此時工作已經不再只是一個賺錢謀生的手段,而是成為揮灑跟實現理想的場所。
或許也就由於在所屬領域的表現差強人意,又讓我在事前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,以專業人士的身份回到母校任教,並進而由夜間部而日間部乃至到其他學校的相關科系繼續教書,這個發展也促使我增加了更多觀察角度與思考面向。另方面經驗的增加以及職務的提昇,也讓視野逐步擴增。
漸漸的我又發現到,在台灣有關廣播新聞領域的研究或實務,其實都是相當貧乏而不足的,許多基本的概念與理論體系都沒有建立,而業界相沿成習不求長進,乃至只重硬體更新卻忽略軟體運作觀念的成長問題極為嚴重,於是乎我的關注焦點也跟著轉移了方向,而興起帶動國內廣播新聞振興發展捨我其誰的宏願。
這個嚴肅的使命感,是一個重要動力,它帶動或催促著我更積極的投注於相關領域的鑽研,而持續努力的具體成果所帶來的成就感,也正是回饋自己付出以及肯定所謂人生積極意義的重要關鍵。
至少到目前為止,我認為這個目標仍然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需要繼續努力,而這個未來目標的追尋,也才是讓工作具有更積極意義的要素。
如此想來,與其盲目的追隨流行,任意轉換到諸如電視媒體等所謂主流媒體中去做庸碌的例行工作,還不如在一般人所較為弱勢的媒體中發揮己長,做出可長可久的貢獻,這也才是工作的真正價值。
任何物品都有一體二面,左邊看跟右邊看總是會有不同的觀感,同樣的任何事情也都是可以二面看的,例如工作若把它當成只是賺錢餬口一種不得不然的手段時,則顯然這個工作會是一個十分痛苦的差事;但是若能反過來看它,我們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為了實現積極性的意義而盡心盡力,則表面上雖然好像更為辛苦吃虧,但是那種成就感和積極意義卻是另類工作態度者所永遠無法體會的。所以只要不是去做一個廢寢忘食六親不認的超級工作狂,全心投入工作並沒有什麼不好。所謂吃虧就是佔便宜,若能「樂在工作」,其中樂趣也的確是挺值得玩味的!
(作者為第一屆系友)
摘自《大船》,1997年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